(资料图片)
据光明日报报导,地方民歌是在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瑰宝,是传统文化的历史积淀,对研究地方文化和历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。坐落于历史文化名城山东省临沂市的临沂大学扎根地方,坚持融入临沂、依靠临沂、服务临沂、贡献临沂,构建了“水乳交融、共生共荣”的校地关系。学校音乐学院深入挖掘沂蒙地区的传统文化,深入开展对兰陵民歌传承与发展的研究,组织学生开展形式丰富的学习与实践,探索音乐专业的育人创新。
挖掘传统文化 丰富专业课程
临沂大学音乐学院扎根革命老区,不断探索将地方传统艺术纳入专业育人体系,打造具有特色的课程,让学生通过兰陵民歌深入领悟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演进。兰陵民歌最早见于《诗经》“齐风”“鲁颂”中,是源自山东省临沂市兰陵县的民间艺术形式,在题材、曲调、唱法等方面有着独特的地方风格。荀子《成相》篇是二千一百余年前留传下来的一篇模仿民间劳动歌而写成的作品,用充满乡土气息的方式记载了人民生活与生产的历史,为兰陵民歌的起源研究注入了宝贵的灵感源泉,蕴含了丰富的文化价值。围绕以兰陵民歌为代表的地方传统文化,学院在教学体系设计中积极引入相对应的课程,从文化、历史、艺术等不同角度深入剖析,帮助学生梳理地方文化的历史,有效拓展专业学习视角,引导学生树立文化自信与家国情怀。
兰陵民歌不仅历史悠久,音调、曲式和内涵也丰富多样,在传承中演化出了突出的地方性特征。在专业选修课中,教师带领学生广泛接触具有代表性的民歌作品,让兰陵民歌集《蒜乡处处都是歌》《风从民间来》、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苍山民歌《绣荷包》等进入课堂,分析不同作品的突出特征,通过对艺术风格的感悟和把握,挖掘其中蕴含的地方特色,将关注点从兰陵拓展到更广阔的地域,以点带面辐射更广阔的学科范畴。从艺术到文化,从历史到现实,学生在专业课堂上获得了更丰富广博的知识储备,提高了专业水平与艺术素养。
标签: